• 公司理念
  • 汽车检具
  • 东莞松柏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完善对接 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作者:赵京燕

国务院常务会日前审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装备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产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石。标准是装备制造业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要坚持标准引领,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要打一场制造业“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的会议上,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规划》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田世宏:坚持标准引领,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局等相关部委组织编制了本《规划》,目的是指导各部门、各地方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时,更有针对性、更有重点地开展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作。

  《规划》的目标定位主要是从标准化和质量提升的角度来部署和推进《中国制造2025》,考虑制造业跨行业、跨地域、技术性强的特征,根据标准化和质量工作专项规划的特点,我们以五年为周期,提出两个阶段的目标。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重点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制造强国转变。

  《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的创新能力,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推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的兼容发展,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提升企业标准化和质量创新能力,充分释放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活力。二是实施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三大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重点是加强标准试验验证和数据积累,提升产品标准的可靠性和寿命指标,解决高端配套标准缺失问题。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发挥跨界融合标准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推动绿色制造标准实施及效果评估。加强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三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提出标准化和质量提升的要求,从而推动实现标准化突破,提升质量竞争力。四是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国际化,开展制造业领域标准比对分析、外文版翻译、标准互认,推动中国装备、技术、产品、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规划》的组织实施主要从法规建设、管理创新、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标准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能力,要针对企业管理者和工人进行标准化和质量技能培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记者:《规划》如何对接《中国制造2025》?

  田世宏: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审议《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引领制造业强国建设的一个行动指南,是实现我们制造强国梦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主要是对整个制造业产业的发展进行总体部署和提出目标任务。要实现或者有效地实施《中国制造2025》所设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就需要从相关一些领域来做好专项工作规划,相互支撑。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实际上就是紧贴《中国制造2025》相关要求来制定的,是有关装备制造业在标准化和质量工作方面怎样进行提升的专项规划。这个规划在制定过程中也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战略目标、重大工程、重点任务要求,就标准化和质量工作提出相应的工作思路,还有原则、目标、措施任务等内容。

  一是在发展目标上进行对接。《中国制造2025》在发展目标上提出力争用十年的时间,中国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的提升上,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以及以五年作为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来设定目标,也就是从两个维度、两个阶段来做目标上的对接。从定性上来看,《规划》提出,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加快,同时重点装备质量水平要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要基本健全。制造业的协同配套、产业跨界融合要求很高,产业链也很长,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标准体系,这样才能够有力地支撑《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来的目标。再从定量上来看,力争到2020年,使重点领域国际标准的转化率从目前的70%多增加到90%,国际标准转化率要大幅提升,从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是在重大工程上进行对接。《中国制造2025》里提出了几个重大工程的设计,我们这个规划按照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工程提出了具体对接措施。比如说:工业基础标准和质量提升的对接上,要加快“四基”领域标准的制定,“四基”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一些急需的标准要抓紧制定,同时要加强工业基础标准的研究、试验、验证,推进“四基”领域综合标准化工作。针对智能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要创新智能制造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要注重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的试点和质量技术的改造。围绕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方面,完善绿色制造的标准体系,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推动绿色制造标准实施和效果评估。

  三是在工作重点领域上的对接。《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十大领域,《规划》针对十大领域都做了安排。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规划》里提出加快完善集成电路标准体系,加强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主要围绕产业上下游,开展高档数控机床和关键功能部件的标准研制,加快制定机器人标准化规划。航空航天装备的领域,要开展航空装备领域的智能制造标准与国际对接工作,要建成满足航天国际合作需要的中国航天标准体系。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域,要加快一些核心关键技术标准制定。针对轨道交通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城市的轨道交通安全设备和安全防范系统标准体系。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对应电力装备领域,加强高温气冷堆等第四代核电技术标准体系研究。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领域是新材料领域,要推进新材料领域标准体系规划,推进军民之间的标准化协作。总体来说,这两个规划一个是总体规划,一个是专项规划,专项规划跟总体规划的对接主要从目标对接、重大工程对接,还有重点领域的对接,完成好装备制造业在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方面的工作。

  记者:规划将如何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标准,推动整个制造业的升级发展?

  田世宏: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在规划编制中重点研究和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有几个考虑:

  一是要进一步创新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模式。进一步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能力建设,做好质量技术基础的综合示范和国际互认等工作,为装备制造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推行装备制造企业标准主要技术指标“领跑者”制度试点。鼓励开展具有群众性和首创性的发明创造、革新设计等质量创新活动。同时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为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标准化信息咨询、试验验证、数据挖掘、知识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技术解决方案,以更好地推动国际上公认的四个方面的质量技术基础能力提升,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产业的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

  二是进一步深化标准化改革。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过,强制性标准要严格管住,其他方面要让市场发挥作用。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推进标准化改革上,把过去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三级进行整合精简,统一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级。强制性标准严格按照国务院去年发布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里所确定的强标范围,主要限定在人身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命健康安全等等,其他的都放开作为推荐性标准来适应市场需要。同时要注重推荐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要提速,要加快,要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

  三是大力推进企业标准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是逐步取消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按照现行的标准化法规定,企业的产品标准需要报政府相关部门备案,这样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束缚了企业标准对市场的快速反映,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约束,所以我们要逐步把这项备案制度取消。第二,要建立一项有利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制度,也就是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的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我们取消企业产品备案制度,让企业根据自我需要公开其在生产制造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有关产品、服务的性能标准,当然企业内控标准不需要公开。这完全是自愿公开,我们这也是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要求,从“门槛设置”变为“提供服务”。目前这个制度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开始了试点工作,同时13个行业领域也在做试点。第三,支撑它的还有一项工作措施,就是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在国家和省两级搭建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开平台,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公示,自我公开声明所执行的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这个平台从2015年1月开始试运行,到今年4月7日,已有25000多家企业进行了标准自我公开声明,公开的标准量达到8万多项,平台访问量突破1300多万次。第四,鼓励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开展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标准化和质量方面的技术咨询,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标准化技术解决方案,为企业在创新成果转化、参与市场竞争和招投标工作等方面做好技术支撑。

  从这些制度的实施试点情况来看,过去企业如果按照备案制度去搞一个执行的产品标准,时间较长,平均下来一项企业产品备案大概需要15天左右。现在在平台上进行自我声明公开,20分钟就可以完成了。而且我们的公共服务平台一周7天,每天24小时,随时可以登录上网公开企业执行的产品和服务标准。这样既打破了门槛设置,又提供了技术服务,给企业带来了便利。制度实施以后,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因为消费者可以随时登录平台来了解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以及所执行的标准,充分享受消费的知情权。

  四是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团体标准是一个跟国际接轨的标准形式,我们的现行《标准化法》里规定的国家标准体系中,只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新的措施里增加了一类团体标准,主要是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以利于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有法人资格、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社会团体,可以根据市场和创新的需要来组织制定团体标准。我们鼓励制定团体标准,更好地使社会团体的技术力量参与到标准体系建设中,这是对团体标准的鼓励。同时我们不断完善团体标准的相关制度措施,特别是社会组织怎么制定团体标准,我们不设行政许可,也不搞审批,而是通过一些引导性措施,鼓励第三方对团体标准制定行为和技术水平进行评估,政府部门也会对团体标准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督和评价,逐步出台一些引导社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的良好行为规范,引导和规范好团体标准化工作。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展对装备制造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标准化宣传和培训工作,提升其标准化和质量意识水平。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标准化和质量技术工人,培育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建立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加快高层次标准化和质量人才的培养。

  这样,通过《规划》中这些在鼓励创新、强化服务、培养人才等方面的措施,我们相信和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促进企业更多地采用先进标准,适应市场需求,推动整个制造业的升级发展。


上一篇:“一带一路”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下一篇:没有了